宁乡市道林中学校史简述(1904—2004)
道林中学的最前身是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的蒋氏高级族校,迄今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学校由私立而公立,由高小、完小而初中,并曾一度而为高中,数迁校址,两次分合,几易其名,经历可谓坎坷!在中国共产觉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今日学校初具规模,以崭新的校园风貌,现代的教学设施,玉立在靳水之滨,依偎于麟峰之旁。
一、建校伊始,举步维艰(1904—1949)
光绪三十年(1904),由蒋姓族中新派知名人士蒋铁铮等在现在的校址办起了蒋氏高级族校。民国三十年(1941)春,因靳江高小改靳江中学,麟峰乡就在港口鲁氏宗祠开办了麟峰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黄子让,教师有杨蔚恭等十多人。学校招收五年一期学生两个班一百人,接收蒋氏族校转来的六年一期两个班七十八人。全校除付清同学一人走读外,共余全部寄宿。学校房屋二十二间,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但师生上下一条心,克服困难,开辟了球场,修整了环形跑道。每期都开运动会,其中算术竞走一项,学生倍感兴趣。民国三十一年(1942),学校组织上映一场黑白片的无声电影,算是给学生开了眼界。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在地下党组织的指示下,由蒋沛昌老师一手经办,迁校于承家湾。其时,房屋二十八间,总面积约二百二十多平方米;四个班,学生共一百七十九人。校长肖斗南,教导主任成惕四,教师有蒋沛昌、王承渭等十三人。
二、历尽坎坷,茁壮成长(1949—1967)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下学期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校名为麟峰完小,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废除体罚,清除奴化教育思想,提倡“先做人民的学生,再做人民的先生”。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劝学运动,办夜校,办冬学,开展扫盲活动,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血泪仇》、《赤叶河》等节目。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教育深入到了群众心田,得到了群众的支持。1950年政府投资,群众献工献料,建起了两间教室、三间住房,配建了办公室、食堂、厨房,共计四百余平方米。为了满足群众文化翻身的迫切要求,学校扩招了四个高小班,1952年教师学习凯洛夫教学法,掌握了教学中的直观性、自觉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五个原制,采用了五环教学法,以及考查上的五级记分法,克服了课堂上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有了革新,教育教学质量相应提高,麟峰完小成了本地的一面旗帜。接着开办了五年一贯制试点班。1953年学校里成立了教育工会。1954年大兴教研之风,语文组在设计教案,落实教案上成绩显著,全县有名。作文数学中的作前指导,作后讲评的教学方法在全区推广,学生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三十一班学生刘德成作文很有成效,巴金曾赠《憩园》以资鼓励。其时有卢运科、刘石成、陈应希、叶大中等相继担任过校长。教师编制也由原来的十三人增至十八人,有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孔学家蒋沛昌以及名师许再新、蒋定三、刘魁梧、鲁受坤、张绍棠、陶杰、蒋正林、张本立、刘卓英、鲁子林等在此任过教。
1957年撤区并乡,初小部分拆散,学校更名为道林高小。1958年,学校规模扩大,学生达十个班,全部住校餐宿。但也就是这一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这时,学校经常停课组织师生参加劳动,如到傅家湾鹅公塘炼钢工地锻炼。学校自己制水泥,烧木炭,大搞农场,种试验田。在这种大跃进之风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干扰。后来的“社教”,特别是“文革”,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秩序。但师生仍坚持认真教学和学习,取得了不少成绩。其时杨家荣、周正宁、崔文澜、李人俊、汤俊杰先后任校长,成尚光、李泽利、李天佑、成闽湘、肖琼林、黄丽泽等近六十多位老师先后在此从教。
三、顺风扬帆,“金凤”展翅(1968—1979)
1968年,学校开始招收两个初中班。1969年下学期,与石报池道林民办中学(该校1955 年始建于大界云岫庵称民办建中,1957年迁刁子塘,1963年迁承家湾,改名为道林民办中学,1965年迁天龙石报池)合并,改名为道林一中,共计六个班。
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学校开办了文艺班、机电班、测绘班等;师生排练节目下队宣传演出;教学生驾拖拉机、用打米机;建窑烧砖,成批生产,参与靳江改道,填河造田;开辟学农基地,种植木茹茶叶。总之,学工学农,热火朝天。为满足农民子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要求,1973年招收了一个高中班,开始办起了高中,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至1979年下学期正,共招收了十一个高中班。凭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凭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人们释放出来的热情,凭着领导的精心构建、老师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家长的鼎力支持、同学的刻苦认真,麟峰这山沟里终子也飞出了“金凤凰”,在拔尖学生全部送到县办高中的情况下,学校仍为各类大中专学校不断地输送了合格新生。从1978 年至1982年,共有三十三人被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在此期间,李杰、王育怀先后任校长,张本立、袁元、邹文静、吴礼和、曹安祥、李淑元、周争光、鲁新宁、杨立成、彭健、戴志勇、成一山、黄镇南、温进田、龙淑元、刘厚芝等三十多位老师无后任教。
四、励精图治,声名远播(1980—1997)
为了巩固批判“四人帮”的成果,使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1980年学校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确立了“全面落实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培养‘四有’新人而办学”的指导思想,停招高中学生。学校按初中规模,重新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学校教学环境建设。由此学校更具活力,当年初中21班四十一个学生就有四十人考入高中。
十二月“宁乡县初中语数教学研讨会”在学校召开。教导主任张本立就“怎样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在会上作了发言;成一山老师代表数学教研组在会上就“谈谈我们组怎样指导学生预习的几点做法”作了介绍;张仁娟、明东林两位老师就作文指导和古文阅读讲了示范课;龙彩高老师主讲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误;黄淑权老师组织了指导学生数学课外实践的活动课。这些都得到了县普教股和教研室的领导曹孟良、吴石安、杨章珊以及各区教育组、公社联校辅导员等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对此,1980年12月24日宁乡具教育局主办的《教育简报》第十五期作了专题报道。年终,学校被评为县的先进集体。
1981年,学校进一步潜心研究“德、智、体”三育的关系,探讨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大力改进工作,教学质量又有所提高。是年,学生在毕业会考中升学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四点二,居全区第一;龙淑元老师所教外语人平六十八点七分,获全县第一名;蒋夕文同学以总分全县第一名被宁乡一中录取。学校又一次被评为县的先进集体。1982年,杨长江同学被评为监阳地区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出席了益阳地区召开的先进代表大会,学校也再次评为了全县的先进单位。
学校的教育教学蒸蒸日上,但校舍条件较差,无法满足群众子弟的入学要求,制约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1982年,政府拨款四万元,公社党委级织生源范围内的十三个大队集资八万多元,共计十二万多元。新建三层教学楼一栋,计教室十二间,住房十二间,共一千一百三十四平方米,才算缓解了校舍不足的矛盾。
1983年学校加强了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内容的思想教育,恢复了周会课,每月作一次时事报告,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与此同时,大兴教研之风。因此,教育教学成绩进一步得到提高。1983年语文组杨春华、袁元、肖国科、谭谷明老师的教学论文均在全区评比中获奖。
1984年至1986年间,政府又投资改建教室四间,住房十二间,食堂、厨房三间,计一千零四十五平方米,使学校总面积达四千零二十九平方米。
在办学条件再次改善的同时,教学改革又有了可喜的成果。全校老师在全国先进教师王继初考师的事迹鼓舞下,在学习钱梦龙的“主体、主导、主线”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践,采用了“四个之前”(即:书读在教师讲课之前,问题发现在教师讲课之前,疑问提出在教师讲课之前,疑难解决在教师讲课之前)的一套教学方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87届的中考合格率和升学率在全区遥遥领先;语文组在双优评比中获得县的一等奖,后与史、地、政组同时被评为市的先进单位;1987年李军胜老师的化学教学论文获长沙市化学学会优类论文笑;学校再次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学校被长沙市教科所定为“差生转优”的试点单位,经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1989年,龙彩高、杨长江、肖国科、张伏奇、邓杰平五位老师写的五篇初中教材课文分析被湖南师大收集出版布《中学语文重点、难点、基点》一书中。学生杨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日记大奖赛或优秀创作奖,她写的《雷锋式的好少年》一文获得县一等奖。48班学生周迎春获全国物中物理奥赛省二等奖。学生参加毕业会考录取高中的有七十一人,其中有二十人进入重点高中和中专。学校再次被评为县市的先进单位。龙彩高、李军胜分别被评为省、市模范老师,周俊杰、王月元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张仁娟被评为县的优秀班主任。
同年校内加强了基础设备建设,改建了物理、生化仪器室、实验室各一间,图书室、阅览室各一间,添置了仪器、图书、体育音乐美术器材、教具等价值达四万余元,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就这样,经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终于铸成了一所名闻遐迩的学校,当是时,省内外慕名前来求学的学子趋之若鹜。
这段时间有王育怀、肖定光、谭谷明、彭昆山、成一禾、龙彩高、李军胜依次任校长,有张本立、彭健、金宁湘、伍谅解、付雷、胡巧三等四十多位老师在此先后任过教。
五、开拓创新、与时俱进(1992—2004)
随着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的加大,1991年10月,政府对我校投资九十二万余元,征地新建上栋教学楼,并开辟操场。于第二年8月完工,计新增教室十五间,住房十二间,建筑面积达两千八百七十平方米。9月,道林一中到原排序的六十班成为历史,与道林二中合并,更名为道林中学。开学后,教师住房困难,政府再次投资三十四万余元,动工新建教师宿舍楼,计宿舍四十八套,面积约一千四百四十平方米。又新建体育器材室、健身房各一间,计七十平方米。于后操场新建 4x25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1996年8月,政府投资十万元,打了一口85米的深井,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饮用缺水的问题。第二年又投资四十二万元,到起了厨房、校门和面积约为九百六十四平方米的礼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硬件”建设加强了,“软件”工作一步不能让。为迎接市、县普九验收,1995年到1996年,学校老师挤出时间下到十六个村组调查,了解普九情况,汇总,统计,造册,不遗余力。1996 年全县终于顺利地通过了省市的普九验收,我校的工作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受到了道林人民的热烈赞扬。
在合校期间,虽然有各种困难,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金光闪、杨小林、李鼎丰、李正纯等老师相继在全县赛课中获奖;学生排演的《兄妹喜游花明楼》、《花儿与少年》参加县义艺调演获是二等奖;在全市少年科技活动中,学生创造的“知识抢答器”获市一等奖;学生在全市车模比赛中获中学组团体一等奖;1994年学校被列为《国家体育锻炼达标》省级先进单位。学校从这时起连续五年被评为县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坚持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的原则,采取民主管理、以德育人、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的各种措施,取得了新的成绩。
首先,狠抓、深化教育科研工作,提高了学校办学品位。2000年,学校正式成立了“道林中学教科室”,从实践和理论上专门研究教育教学。是年,明东林、周泽文、黄伟、蒋碧文等老师主持的“初中学生作文互阅式”实验课题,顺利地通过了县有关专家的验收,并予以结题;周泽文、明东林老师战被评为国家级自学辅导先进个人;学校被中央教科所定为语文自学辅导法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3年,黄伟、明东林、刘正大、成奋、罗跃本、周泽文等老师主持的“自说式”作文课题通过县教研室的验收,给予结题,“自说式”作文课题研究科研论文在省教科所主办的《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此外,周新湘撰写的创新教育论文《浅谈平面构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国家一等奖,周闹元等老师在新课程教学比武中获县二等奖。目前,教研工作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语文组的“初中学生作文互评式评改法”、“自说式作文教学法”,史地政组的“三自一导”,外道组的“分层教学”,理化组的“分散式思维跨越式复习法”等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其次,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办出了学校特色。一是学校航模、牛模、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参赛喜结硕果:2003年,80班学生周飒、鲁龙文、王宇光参加市青少年科技活动,机器人创意设计竞赛获最佳笑,代表市参加省赛获省特优奖;近三年来参加航模车模赛有二十三人次获市、县一、二、三等奖,2002年获团体二等奖、二十六件“三小”作品获奖,两次被评为县先进单位;2002年,有五位音、体、美特长生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特别可喜的是,2002年和2003年学校在长沙市柔道比赛中两次均获团体冠军,并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二是学科各种竞赛捷报频传;2003年,戴文彪同学获物理奥赛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化学奥赛市一等奖;彭汉祥同学获物理奥赛市三等奖;近三年来,学生中有五人次获全国竞赛奖,有二十三人次获化学、英语、数学竞赛县、市二、三等奖;学生中有八人考入重点高中,中考连续获全镇团体冠军,有二十多人次获单科第一名。
再次,重视思想情操的熏陶,磨炼了学生美德素质。56班学生邓兵照顾五保老人刘奶奶,五年如一日,61班学生杨波、70班学生李亚军拾到三百元,交还了失主。2002年镇关协、联校组织的品学兼优学生表彰大会上,我校受奖学生达三十二人。
自1992年合校后,经过历任校长杨长江、肖国科、肖立志、蒋必文、黄光泉、罗跃本,以及先后在此工作任教的蒋卫平、龙义军、欧向阳、蔡金莲、龙晓宁、易爱华等众多教师和现任老师的共商努力,学校终于成为了宁乡县一所初具规模的规范化学校,经过宁乡县督导室的导督导评估,现已正式挂牌。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春风吹拂的今天,政府、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把学校创办成市的示范性中学。抚今追昔,深感任重而道远,光荣而艰巨。我们坚信,在上级的领导下,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特下,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